第一三三〇章 海外视察(2/5)
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保障澳洲大岛能够在既定的商业模式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结束了在泗水的事务后,董良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爪哇和婆罗洲,继续他的视察工作。
这几年间,爪哇和婆罗洲当地的农场和矿场,在华族的政策推动与民众的辛勤努力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类农产品与矿产资源的产量节节攀升。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远远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私人农场主们往往只在意自己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一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漠不关心,不管不顾。
面对这样的状况,董良深知交通对于地方发展与统治的重要性。他深知,交通乃是政府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最有效手段。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地方之所以容易出现地方割据或者动乱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交通不便。
所谓的“天高皇帝远”,这种距离感,既可能是因为路途的遥远,也可能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畅通的道路。
于是,他严肃地要求当地的政府机构,必须要承担起责任,协调好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此次南下视察,董良并非如常人所想般是来度假休闲的。
在路过崖州的时候,他便已将家小安置在此处,随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当他来到婆罗洲,发现这里的交通问题尤为严重。婆罗洲的丛林深处,到处都是广袤的湿地,宛如一片天然的屏障,给修路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早在两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环岛铁路的设想,然而直至今日,这个设想还停留在论证阶段,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究其原因,便是这里星罗棋布的湿地与纵横交错的河流,使得修建铁路的难度超乎想象。
既然铁路的发展困难重重,董良便将目光转向了水路。其实,早期移民到这里的华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经验,早就发现了水路的潜力。他们依托原本就存在的河流,精心修建了一些运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人家生活方式。
当地的华族官员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婆罗洲运河网计划。
这个计划雄心勃勃,规划要修建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