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

第1372章 平原省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372章 平原省(2/6)

对于这一点,恩斯特十分赞同,他说道:“过去帝国经济发展相对粗犷,为了增速和数量,忽视了大量实际问题。”

“而到了五五阶段,我国的经济性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再粗犷野蛮式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为未来埋下巨大隐患。”

“所以,从五五规划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应该转向精细化,政府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也要更加全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问题。”

……

1921年初。

随着东非政府的经济发展会议结束后,东非第五次五年规划正式在乡村地区拉开。

而这一次,农业领域的改革主要从东非的国有农场,种植园等生产单位展开。

自从市场开放之后,东非农村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土地被私人承包,尤其是经济作物方面。

经济作物不好管理,且无法全面机械化,所以很多经济作物种植区,被东非政府租给私人,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社。

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东非对农村地区的掌控力度大幅度削弱,或者说行政从农业生产领域大幅度撤退。

除了粮食作物,以及部分经济作物以外,东非农业领域的半私有化十分严重,之所以是半私有化,这是因为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在东非政府手中。

在恩斯特的理念里,土地这种东西肯定不能完全私有化,也不能完全国有化,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方向,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当然,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看,土地就是不断在这两个方向内来回摆动,而恩斯特的历史经验自然是从远东帝国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中得出来的。

比如奴隶制时代,远东帝国盛行井田制,南北朝和唐朝早期的府兵制,明朝初期的卫所制度,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这种轮回,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的螺旋上升性。

所以在恩斯特执政时代,东非的经济领域也是按照这个规律变动,从上个世纪的土地完全国有化,到现在土地承包制度的大规模出现,反映了恩斯特的执政理念。

在土地承包大规模出现后,东非政府手中依旧掌握着大量耕地资源,并且在个别地区,尤其是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非洲创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