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决胜千里高熲(5/6)
后又遭免职。”
“仁寿四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后,拜授为太常。”
“当时下诏收集北周、北齐的乐工和天下的散乐,上奏制止。”
“杨广不高兴。杨广那时十分奢侈靡费,声色更加讲究,又发起修筑长城的劳役。”
“大业三年七月有人向隋炀帝进谗言,杨广下诏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杀死,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高颎的失势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隋文帝内心深沉猜忌的结果。
早年间,高颎的政敌多次通过进谗言、散布谣言等方式,试图将其推入罪恶的深渊。
但高颎凭借卓越的才能与耿直的性格,一直稳坐宰相之位。
然而,这一次,事情的发展出乎许多人的预料,隋文帝终于对他萌生了不信任感。
起因之一是高颎在战争中的举动被恶意解读为谋反,在处理王世积谋反案时,更是牵连到了高颎,使其难逃罢相的命运。
隋朝政治的衰退实际上并不是从表面上的太子之争开始的,而是源于内部的深层权力博弈。
高颎身为开国元勋,他的政治立场、生死荣辱已与隋朝的发展紧密绑定。
他刚正不阿的态度,无疑让深谙权谋、阴险狡诈的杨素感到不安。
尤其是,隋朝太子杨勇的失败与高颎的罢免脱不开干系,为杨广篡位铺平了道路。
在隋文帝统治后期,太子杨勇逐渐失宠,这并非完全源于其个人问题,而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的日益激化。
独孤皇后在废杨勇立杨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颎和杨勇的关系,使得隋文帝夫妇开始对其产生怀疑。
高颎始终坚持仁义治国方针,不愿因私利而偏袒任何一方,这一立场虽彰显其公正,却也成为了他日后功败垂成的导火索。
不仅如此,高颎与独孤皇后的关系,也因一些细节小事而产生严重隔阂。
一次,独孤皇后得知高颎拒绝了隋文帝的续娶之意,而实际上是因高颎宠爱的小妾使然,这一行为被视作对皇帝的不忠,一场未见硝烟的争斗悄然升级。
此外,高颎在战略问题上也曾直言隋文帝,即使在母丧期间,朝廷仍强令其返职处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