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心有所觉(4/7)
以中药铺的形式扎根在当地,古早华人看病都会到中药铺,哪怕是到了现在,一些老人还是喜欢上中药铺。
倒不是他们独信中医,而是出于一种习惯以及追求实惠。
例如当下的新加坡华人,有不少父母会豁出命去供自己儿子念医科,砸锅卖铁送去英国留学,不为其他,就为了拿到文凭后可以回来再一次砸锅卖铁开一家诊所,触碰到一种相当暴利的买卖。
病人到了诊所,甭管什么病,只要医生老板开出药单,起步三元起,利润不算太高,仅仅对半赚起。
新加坡诊所不多,在营业的诊所生意都不错,每天宾客盈门,且一个个运气贼好,遇到的都是讲道理、脸皮薄的客人,既不会闹事,也不会讲价,开价多少就是多少,不带还价的。
一家够资格挂“悬壶济世”锦旗的诊所,一年挣个大几万轻轻松松,若是豁出去不要锦旗,挣个十几万问题不大。
培养儿子当西医,是当下有远见的父母最佳的选择,身份高贵、赚得多,眼里装不下工人少于108个的工厂老板——甭讲交情,出去拿号排队,喊到你再进来。
看个病至少三元钱呐,两天都未必挣得到,去中药铺找个坐堂大夫瞧瞧,只需花几角钱,铺里的伙计还会伯伯长叔叔短地叫着,那啥,用文化人的话咋说来着……
对了,妇女之宝,呸,是宾至如归。
基本来说,中药材在东南亚有不错的发展潜力,东亚五个国家中,韩国的发展潜力最大,东洋从明治维新后,医药全面西化,汉方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如今中药材基本处于没有市场的阶段,但将来是美好的,汉方药一定会焕发第二春。
加上其他国家唐人街的零打碎敲,中药材批发业务还是挺有搞头的。
如果捋一捋全球中药铺老板的名单、资料,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药铺的老板十之八九都是客家人,且籍贯多为福建、广东两地。
赵川芎的祖籍虽是云南,但他的母亲是福建客家,在缅甸经营中药铺多年,赵父曾是赵母家中药铺的伙计,发生了一个老板看上能干伙计招为女婿的俗套故事,所以说起来赵川芎是福建客家中药铺帮的后代。
赵母很能干,在大孙子已经打酱油的年纪怀上了赵川芎,他是家里的老十三,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