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吞噬系统」

第六百七十四章 不搞年会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四章 不搞年会(1/3)

在陈耳可是亲眼看到过他们十九世纪末期的燧发火炮的。

燧发装置、刺刀的示意图,陈耳都给师傅们大致画了出来,燧发的原理陈耳知道,可里面的具体结构就不知道了。

跟师傅们一说拉膛线是否可行时,结果个个都说没问题,可缠距怎么搞就没人出声了。

陈耳这时就想起了b站一个著名的视频,一个欧美工匠手工打造火铳的全过程。

整个视频看的叹为观止,但后来陈耳也只有两个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大师的附魔手艺,二就是用一个木制的工具解决了膛线缠距问题。

对了,还有那个弹片装置。

简单画了个图形,木匠一下就明白了,可膛线要拉几条?

陈耳在美国定居的同学里有爱收藏枪械的,好像膛线几条的都有,但好像没有多于六条的,试验吧。

工坊里形成里一个好习惯,在工匠们以往的经验里,自己想成什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即使心里有几种办法也会挑选自认为最好的一种来实操。

一旦这种办法没达到预期,往往就对整套方案放弃了,因为研究资金不足,二是没有科学的实验方法。

但在陈耳的工坊就不同了,有争议不要紧,大家按照各自的想法先把东西做出来,然后再进行对比。

唐通来了一年多了,自从浇铸火炮的法子被提出来后,他就开始了钻研。

但不论他怎么改进,浇铸白口化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甚至有时一批十几门炮全是白口的,火炮越大白口率越高。

按照口径标准来说,超过10厘米的火炮灰口率极低,十分之一二都达不到。

这让唐通感觉十分难受,明明是好办法,但反而效率极为低下,好在东家十分支持他,耗费材料任由他试验。

虽然铁范铸炮的白口率很高,但它有一个极大的优点,炮膛公差极小,每门火炮象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在实验中唐通发现只要火药的分量掌握的精准,因为炮弹和炮膛之间的缝隙小,倒是弥补了一些威力、射程上差距。

这一年多来其实唐通在凉山干的极为畅快,因为不论他有什么想法,东家都会说先做几个看看再说。

以前有什么问题唐通最多也就能和父兄讨论一下,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三国最强吞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