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第1265章 谈判?不,这是最后通牒!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265章 谈判?不,这是最后通牒!(1/3)

第1265章谈判?不,这是最后通牒!

云逍能浪费这么多口舌,自然是有他的用意。

否则堂堂大明国师,跟一个小小的沙俄文书官,哪有那么多的废话可说?

法理这个东西,有时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的时候却是无比重要。

大明立国前一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筹备北伐之时,发布了《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檄文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之口号。

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当中,可以看出他是不承认元朝正统的。然而,当老朱定鼎天下,准备登基之际,口风顿时大变。

在登基诏书里却说道:“朕为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归一统。”

这样做的目的,不光是出于政治,更出于国土完整的需要。

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是为了将自己塑造成蒙元的继承者和征服者,为日后收复汉唐故地奠定舆论基础。

这样一来,明朝领土的底线,不仅要有燕云地区、蒙古地区、东北地区,连西北地区也要纳入版图。

这就是法理的重要性。

就好比后世的某个叫郑和的岛屿,也是这个道理。

一句‘自古以来’,就占着法理和大义。汉朝的时候,想要收服西域小国,为了师出有名,于是使者就想尽办法,去找出兵的理由。

知道大汉使者有多嚣张?

一般朝代的使者是用嘴皮子干外交,大汉的使者却是提着刀子搞外交,出了国门就故意搞事。

指着小国君主鼻子大骂,这都是正常操作,赢了功成名就,输了大军在后。

能力差点的汉使,为国捐躯,这样师出有名。

能力强一点的,直接把一个国家搞定。

就拿陈汤在出使西域的时候,看北匈奴不顺眼,于是假传圣旨,私自调兵灭了人家,还说了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还有一个傅介子更牛啤,在楼兰国的朝堂上,直接一刀砍了国军的脑袋。

所以后世有人说,汉朝每消耗一个使者,就会多出一块领土。

汉朝为了开疆扩土,不惜牺牲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