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

第462章 第一次火力压制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462章 第一次火力压制(1/4)

公元228年,诸葛丞相启动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

十万蜀军、兵出祁山,怀揣着“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期盼,上路了。

一天深夜,在诸葛丞相的亲自指挥下,高大的云梯,被推到了陈仓城下,紧接着,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勇敢的蜀军开始登城,一股不要命的架势。

负责守城的魏国将领郝昭,听说前来干自己的人,是“人中龙杰”的诸葛丞相,惊恐之余,又觉得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亲自攀上城头,挥舞手中长枪,奋力厮杀。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夜间作战,根本就看不清楚城下动静!

于是,灵机一动,郝昭命令手下人,将麻布浸透油脂之后,点燃,架在弓弩之上,专门攻击蜀军的云梯车,很快,缺乏外部防护的“原始云梯”就被点燃了。

诸葛丞相万万没想到,自己玩了一辈子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陈仓一战,却栽在了火攻之上。

也正是从“陈仓之战”之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火箭”这一个词。

当然,“火箭”这种攻击形式,更早就出现过,只不过,这种“火箭”本质上仍属于冷兵器范畴,点燃之后,还得依赖弓弩射出去。

从“半热”兵器的角度说,“火箭”(火药驱动箭矢)的雏形,是在宋朝时期。

另,根据《武备志》的记载,明朝时期“火箭”得到了空前发展,教科书上的“火龙出水”“飞空砂筒”“神火飞鸦”等,已经进化到了二级火箭系统的级别。

“火箭”之所以历经了几百年,才彻底进化成了“火药驱动”的形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火药材料(硝、碳、硫)的最佳配比,历经了几百年的探索。

有一说一,即便在宋朝火器蓬勃发展的时期,所谓“火箭”充其量只是大呲花,能够提供给箭矢的动能,根本就不够,要达到穿透人体、盔甲的级别,差得远。

现在不同了,最佳配比的颗粒火药出现,有唐一代,中国战争历史从此改写。

在《新·新五代史》的编写中,恭喜钱文宗,成为第一个直面“火力压制”的吴越将领!

亥时二刻,盘门守将戴恽,也派遣出几十条走舸小艇。

“记住,舟船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