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第443章 巨大的进步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第443章 巨大的进步(3/3)

的能力终究有限,八三工程的成功是因为它符合当前的技术水平,属于努力一跃就能触及的目标。

但战略运输机则完全不同,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更是规模上的巨大跨越。

结构研发一直是华夏航空工业的短板,即便是较小型的arj21支线客机,在研发时也依赖了不少外国专家的帮助。

而172厂目前的生产能力,远不足以将任何先进的研发蓝图转化为现实中的飞机。

重型模锻压机、蒙皮拉伸机等关键设备的缺失,使得制造大型飞机的梦想难以迅速实现。

许宁非常渴望推进大飞机项目,但他明白,这事急不得,必须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逐步积累技术和经验,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他摇了摇头,原本打算用委婉的措辞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

然而,就在他写下抬头,准备展开正文之际,一个灵感突然闪过他的脑海。

现在看来,并非全无转机。俄易斯不行,还有乌亚兰。

可以考虑借力打力,利用安-70这个项目来实现目标。

作为负责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副主任,戴国荣对安-70一定有所了解,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款飞机背后的曲折故事。

安-70的首架原型机在1994年首次升空,但在次年的试飞中不幸与一架伴飞的安-72相撞坠毁。

安东诺夫研发局费尽周折才造出第二架原型机,这架飞机在去年年底刚刚下线。

许宁记不清确切的重新首飞时间,大约是在1997年的四五月份。

按照原来的时间线,此时的大毛还在图-330和安-70之间犹豫不决,直到1997年下半年才决定与乌亚兰合作开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