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靖康之耻13(2/3)
全大秦的人使用,而读书是需要时间的,他们大秦现在最缺的,恰恰就是时间。
这个三舍法又是什么?听起来好像也很被天幕推崇的样子!
“仔细听!若是这个办法能够有效的弥补科举制在大秦的弊端就好了!”秦始皇感叹。
他是真的很缺人啊!
汉武帝刘彻也是聚精会神的听着,桑弘羊早就已经拿好了纸笔和绢布,纸的质量还是有点差的,不行就再用绢布!
虽然可以看回放,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自己记一份比较踏实!
“我们现在用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大汉也有太学,这个太学三舍法,嗯,看看,说不定就能立马用上了!”
【太学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对于教育和选官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
【大宋虽然文教兴盛,但是当时科举就是科举,学校就是学校,这两者是完全分开的。】
【王安石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对于学子们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所以他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部分,人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精简。】
【也就说,王安石在太学内部进行了一个升学考试,只有更加优秀的学子才能升学。】
【太学的入学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官家子弟可以免试入学,而平民子弟则是需要考试,考试合格后就能入学。】
【看着好像觉得不太公平,但是在当时,平民子弟是基本上上不了太学的,怎么说也是给了平民学子一个接触最好的学校的机会。】
【太学三舍法将太学这个官方学校并入了选官机制。】
【在大宋,你要当官,是要经过层层考核的。】
【大宋的科举分为三层,解试:各州县推荐优秀学子参加的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组织的全国学子考试;殿试:皇帝亲自进行考察。】
【太学三舍法则是规定,“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也就是说,上舍的学子可以不参加科举直接授官,内舍的学子可是免去解试和省试,直接参与殿试,外舍的学子则是免去解试。】
【而到了蔡京这里,他不仅大力发展教育,在各州县中建立新的官学——县学和州学,还把太学三舍法辐射到大宋的各个州县。】
【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