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都快入土了,系统你才来」

第479章 刀如灵蛇,技术如同天堑!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79章 刀如灵蛇,技术如同天堑!(2/4)

等做完这些,才终于到整个互换术最重要的步骤。

——重建颈七神经交叉路径,实现单侧脑控制双侧肢体!

它的操作极其讲究精细度。

需要将患儿健侧的颈七神经,通过术者缔造的“隧道”这一特殊通路,与患侧的颈七神经对接吻合。

而想要做到这些,常规的神经缝合远远不够。

必须用到显微缝合。

至于是否需要束膜缝合……这其实就看术者个人水平了。

许秋能完成束膜的完美桥接,病人预后肯定更好。

但……这项技术对术者的要求太高,并非所有人能做到。

其余医生,能完成神经外膜缝合,剩下的交给“电刺激神经诱导再生装置”和神经自身的营养生长功能就好。

此时,无影灯下。

随着许秋在脑海中将两侧的神经评估了一番后,他的刀终于落下。

特制的手术刀如同一条灵蛇,丝滑地进去这狭小不足硬币大小的口子,顺利将健侧的颈七神经切断。

随后,在牵引之下,健侧颈七神经穿过隧道,来到患侧颈七断口处。

此时所有人的气息都屏住了。

如此逼仄的空间,进行这么多精密的操作,即便是戴楠也得望而却步。

至于范鑫、林柏舟、苏明珏等,更是错愕不已!

狭小术区、穿行隧道,以及还得在患侧颈七上完成八个点的对位缝合……

这一切,都几乎达到了人类显微吻合技术的巅峰!

仅仅是做一个神经外膜缝合,难度就已经堪比登天了。

这种情况下……莫非许秋还要做更优越但难度更高的束膜缝合?

许秋的刀给出了答案。

“10-0尼龙线。”

话音落下,一刀完成颈七神经根的长分离。

随后,许秋将健侧与患侧将两断端的神经束、束组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

就像是将乱糟糟的长发用梳子理顺。

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藏了大量的经验与临床功底。

神经束的梳理,必须沿着神经干的外形与分支方向,考虑神经表面的营养血管分布以及同时综合参考神经束在正常神经干内于不同水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医生:我都快入土了,系统你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