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情景教学(1/3)
海陵城南。
一帮懵逼的小学童此刻很懵逼。
“夫子,你把我们带到这里来作甚啊?”周炳先捏着鼻子,嫌弃地看着周围。
因为靠近城墙,所以这地儿大多种着的都是些供给城内居民的蔬菜。
蔬菜这东西需要浇肥。
所以每家都在田头挖了个洞,洞里放着大缸,捡拾到的畜粪和城里收集的人粪都会沤在这口缸里。
等发酵的差不多了,再兑上河水浇灌蔬菜。
这就难怪一众学童们全都捏着鼻子皱着眉,实在是空气中的味道太过于感人。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陈凡没有回答众学童的问题,而是吟出一首诗来。
在场的学童大多刚刚发蒙,所以根本没有听过这首诗。
只有薛甲秀似乎听父亲薛梦桐似乎念过:“夫子,此诗好像是杜工部所作。”
陈凡有些意外地看着他:“哦?甲秀也知道杜工部?能给大家说说嘛?”
薛甲秀有些惭愧道:“夫子,我只知道杜工部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是了不起的大诗人。”
陈凡点了点头,表扬了他两句,随即介绍起杜甫的生平来。
这种介绍,自然要延伸开来讲。
从杜甫的出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讲起,到少年优游。
从安史之乱,讲到《三吏三别》。
“杜甫晚年,曾在夔州住了两年多,由于当地官员的照顾,让他主管官府在东屯的百亩稻田。”
“大诗人从此对于水稻的种植十分关注,有几首诗都专门写这件事呢。”
杜甫的一声,本就是颠沛流离,充满了悲情和浪漫,一众学童早就跟随着杜甫跌宕的一声沉浸在陈凡的话中了。
听说大诗人也种田,瞬间,他们也不觉得周围的气味有多难闻了。
“我说几首诗,要是有人能背得出,今天我便割点肉,让周姨做给你们吃。”陈凡循循善诱。
一听说可以吃肉,几个“住校”的家伙眼睛都亮了。
可随即谢东阳低垂着脑袋郁闷道:“夫子,我们还没学诗,怕是回答不上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