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正经人谁写日记(1/6)
在这个情感表达相对含蓄的年代,宋阳和蒋依娜在号棚里偷偷见上几次面,对他们来说,已然是颇为大胆的举动。
男女之间的亲昵行为,在这偏远山村,因地处偏僻,即便被村民瞧见,大多也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会太较真。
宋阳会时不时陪蒋依娜找个地方坐坐,有好吃的就想着给她送去,如此努力,只为让两人感情升温。
毕竟在当时,像牵手、亲吻、拥抱这类亲密举动,只有等娶回家,关上房门后才好考虑。
即便如今婚期已定,宋阳深知,过于亲密的举动,也得讲究合适的时机与地点。平日里多给予帮扶,偶尔相聚交谈,已算是他能做到的诸多努力。
这些年,城里来的知青们,生活各有不同,不像去国营农场、林场的知青,每月有工资,日子较为安稳,来到山村的知青,没有工资,一切都得靠自己。
宋阳亲眼目睹,许多知青连基本生活技能都欠缺,解决温饱都成问题,毫不夸张地讲,若没有村民帮助,不少人在山里生存都艰难,即便适应了,还生出不少事端,好在村民们都包容了。
就像那首后来广为传唱的《知青岁月》,看似深情,实则讲述着知青回城后,抛弃在农村的感情,拍拍屁股走人,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负”,还有不少知青回城后,竟把让农村姑娘怀孕当作炫耀之事。
所以,当宋阳带着蒋依娜去桃源镇赶场,最后独自回来时,心里难免有一丝被辜负的感觉。
没错,蒋依娜走了。
那天,宋阳瞅着阴雨天气,邀蒋依娜去赶场,说要给她买两身衣服,蒋依娜听了很是欢喜,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氛围轻松愉悦。
然而,刚走到半路,就碰到了公社新上任的书记李卫东。
自从宋建国当上生产队长,李卫东常来石河子村指导工作,与宋阳一家渐渐熟络起来。
李卫东这人不错,宋阳看到他,笑着打招呼:“李书记,您这是要去石河子村还是黑湾村呀?”
这条路,就通往石河子村和黑湾村,别处去不了。
李卫东瞧见宋阳和蒋依娜,稍显惊讶:“本来是要去你们石河子村,不过看样子,我不用去了。”
顿了顿,李卫东笑着问道:“你们这是要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