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旅居185(2/3)
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按照新的战略部署,于1月19日主动撤出遵义。而“柏公馆”则因为这次会议,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建筑。
1951年,遵义人民为纪念遵义会议,在遵义地区专员公署和中共遵义地委领导下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着手寻找和确认会址。
经过多方努力,1954年,终于确定了遵义会议的会址就在柏辉章的私宅内。此后,会址开始进行复原陈列等一系列筹备活动。1957年7月1日,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遵义会议会址”,这块珍贵的匾额至今仍高高挂在会址大门上,熠熠生辉,庄严肃穆。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面积27平方米,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室内陈设基本保持着当年开会时的原貌,天花板上吊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共20只,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供当时取暖使用。
二狗站在会议室门外,遥想当年开会时的情景。当年,那些还在长征途中的红军前辈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面容憔悴,但精神却空前高涨。他们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红军的前途而争执不休,进行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非常认真地分析问题,查找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纠正行动的方向,这才有了红军后来的变化,以及经过后面一步步的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正如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说的:“中国这个国家是幸运的,她经常在最关键的时候,被一些人保护得很好。”
这句话不是他的原话,原话是这样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正如本书所证明的,如果证明了什么的话),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