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与罗马」

第203章 理学和儒学之辩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203章 理学和儒学之辩(2/5)

生摇头道:“若只重兵器与医术,而忽视了人心的教化,那大汉即便强大一时,也难以长治久安。就说那王莽篡汉,若人人皆有儒学所倡导的忠义之心,又怎会让乱臣贼子得逞?而且,儒学教导人们谦逊有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难道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白马少年立即回道:“理学推动生产发展,像新的农耕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粮食产量,百姓得以饱腹,这难道不比空泛的道德说教更实在?”

太学学生从容应对:“可若无儒学教导人们节俭,即便粮食丰收,也可能因浪费而匮乏。况且,儒学让人们懂得感恩,珍惜劳动成果。”

此时,辩论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双方你来我往。

白马少年笑道:“兄台莫要一味强调道德,若无科学之进步,百姓依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何谈道德?就像历法的精确计算,能让农时更加准确,百姓方能按时耕种,收获充足的粮食。”

太学学生也不甘示弱:“若无人心之善,理学亦可能成为作恶之工具,危害苍生。比如刀剑,若落入心术不正之人手中,岂不是酿成大祸?而儒学教导人们仁爱、正义,方能避免此类灾祸。”

白马少年目光炯炯,双手握拳,声音激昂地说道:“兄台,你且看那指南针的发明,让航海不再迷途,贸易得以拓展,大汉的物资得以流通四方,财富滚滚而来,百姓富足,国家强大。这是科学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儒学能有如此立竿见影之效吗?”他的脸上满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和自豪,仿佛理学就是他心中至高无上的真理。

太学学生听闻,眉头紧皱,提高音量回应道:“你这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商鞅变法虽使秦国富强,但严刑峻法也导致人心惶惶。若无儒学的仁政理念加以调和,国家终究难以长治久安。正如汉初文帝、景帝以儒学之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方有盛世之象。”他的语气中带着对传统儒学的坚守和扞卫,目光中透露出对白马少年观点的不满。

白马少年怒目圆睁,大声反驳道:“那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大量印制,知识广泛传播,开启民智,人人皆可追求真理。这是儒学能迅速达成的吗?理学不断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每一项发明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儒学,大多只是在口头说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汉与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