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医改成功(3/4)
农妇抱着生病的孩子来看诊。医者不仅细心诊治,还从医馆的\"济贫药柜\"里取出药品,免费发放。
\"这是我们推行的"济贫制度"。\"沈明轩解释道,\"每个医馆都要预留一部分药品,专门救助贫困百姓。\"
\"可是这样医馆不会亏损吗?\"有官员问道。
\"正好相反。\"沈明轩说,\"因为有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的信任,医馆的声誉反而更好了。更多人愿意来看病,自然也就不愁收入。\"
随后,他们来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医案馆。这里保存着近二十年来的重要医案,是宝贵的学习资料。
在医案馆内,沈明轩翻开一本陈旧的医案记录。那是二十年前第一次医改会议的记录,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当时的讨论和争议。
\"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张若兰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这里,\"很多人说这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实现。\"
\"是啊。\"沈明轩笑道,\"谁能想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做到了,还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医案馆的墙上挂满了功勋医者的画像。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医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医者。他们中间,赫然挂着一幅特殊的画像——那是当年第一批支持医改的医者们的合影。
\"可惜,有些人已经看不到今天的成就了。\"张若兰轻声说。
确实,这些年来,有不少医者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献出了生命。特别是在瘟疫、水患等重大灾难面前,总有医者冲在最前面。
\"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着。\"沈明轩说,\"看看这些年轻人,他们继承了前辈的意志,让医道之光永远延续。\"
走出医案馆,夕阳正好。阳光洒在太医院的牌匾上,映照出\"济世养生\"四个大字。
\"沈大人。\"一位年轻的太医忽然问道,\"您觉得医改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沈明轩望着来来往往的医者和病人,思索片刻说:
\"不是医馆的数量,
不是技术的进步,
不是制度的完善,
而是医者仁心的传承。
因为有了这份仁心,
医者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