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江南的根基:程朱理学(2/3)
,大明的第一次科举是在洪武四年。
那一年科举考上来的进士其中七成都来自于江南地区。
更准确的说就是来自于浙江、江西、福建三省。
而这三省很巧合的正是张士诚当年的地盘,同样的也是宋朝时南宋的中心,更是朱熹等朱明理学门徒聚集最多的地方。
老朱敏锐的意识到这样不行,因此找了一个理由停了十四年的科举。
但很遗憾的是历史上老朱最终还是向江南文官妥协了。
因为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二十六年三次科举,江南三省文人都占据了很标准的七成份额。
这不像是考出来的,更像是双方进行的一次政治妥协。
直到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在世的最后一次科举,江南文官打破了和朱元璋的政治默契,搞出了著名的南北榜案,这一次科举,考中的全部都是南方人。
而江南三省的举子更是占据了九成多。
这是示威,同时也是告诉朱元璋,这大明终究还是他们文官的天下。
历史上那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已经确定了朱允炆为太孙,杀掉了以蓝玉为首的中生代勋贵,让大明的未来全面偏向了文臣。
遇到这样的示威,他也只能杀几个文官泄愤,再单独开了一次北榜给北方的举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或许老朱如今坚定的抛弃朱允炆,转而选择朱棣做继承人,最大的原因就是听蓝武讲述了洪武三十年的那一次科举的结果,以及后续的靖难,终于确定了江南文臣是真的成不了大事。
但即便老朱已经下定了决心,想要彻底把江南文官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可能的。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科举的释经权被江南垄断造成的,想要把这些信奉程朱理学的江南文臣彻底打死,唯有改变科举考纲,彻底舍弃朱熹的程朱理学才行。
但程朱理学却又是大明建国的理论基础之一,没有程朱理学,刘基、宋濂等人帮朱元璋搞的那一套君权神授,君臣父子的儒家治国纲领就无法自圆其说。
这才是大明最大的问题所在。
朱元璋说这件事他老了,搞不了,要留给朱棣去搞。
这话蓝武只信一半。
或许老朱内心深处也在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