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懵懂少年时(二)(1/3)
我有点笨拙,诺大的田字格竟然装不下一个“席”,那一竖总是要不听话地伸出格。不过我好像不满足于每天小和尚念经一样就念书本上的几个字,但除了课本也没有太多书可看啊。等我粗识几个字,能找见的书不是《打倒孔老二》就是《兽医手册》或者《海霞》之类,倒是我爸从单位带来看完被我妈糊墙的“参考消息”报纸上还经常有一些新鲜事。有一次大概是在暑假,睡醒午觉我睡眼惺忪地趴在炕上看墙上的报纸,看来看去发现了一个不能理解的问题,“某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某某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不论是横着排的还是竖着排的都有这样类似的标题,我扭酸了脖子横看竖看也不明白隆重是什么呢?是北京的一个地方吗?要不为啥什么会议都是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呢?
我正在那里想入非非,极力想从字里行间再看出点名堂,就传来我妈尖利的喊叫“还不从炕上死下来给猪喂食去”,我如梦初醒似的,悻悻地翻身下炕,对着廊檐下一堆已经捂得有点发热、散发着轻微霉味的菜叶乱剁一通。除了拱着空食槽嗷嗷大叫的肥猪,绕着烂菜叶嗡嗡乱飞的苍蝇,没有人理会我的迷惑。
我后来终于借到一本《新华字典》,才知道“隆重”是什么意思,“庄重盛大”,例如“某某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天哪,这原来是一句格式句!我怎么那么不开窍呢,它是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啊,是说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氛,我怎么会以为它是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地方呢?哎,终于知道“隆重”是什么意思了。可是我脑子还是有点转不过弯,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会议都是“隆重”召开的,有没有不“隆重”召开的呢?这个怯怯的问题我从来没敢问过任何人,百转千回,几乎要烂在自己肚子里,好像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我在学校唯一发愁过的事是填表,不但要填姓名、性别、民族、住址之类,还有一栏叫做“家庭成分”。听我妈说起,我爷爷曾经雇过几个长工的事在划阶级成分时我家差点被定为“上中农”,我妈为此逼得上吊喝药抗争过。我入学后文革已接近尾声,虽然“成分论”不再大肆宣扬,火药味不很浓了,可是毕竟和同学不一样啊。每次学校填表,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嘻嘻哈哈地填家庭成分“贫农”,而我要填“中农”,心里充满羞辱。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