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御驾亲征?再给魏老头来点更刺激的!(3/3)
初一,平原郡。
李彦指着前面道:“哥舒星,记不记得前年我们来的时候?”
“臣还记得!前年我们来的时候,这一带荒无人烟。”
“现在良田一望无际!看着让人感到舒坦!”李彦笑道,“看来今年宋州之地也是丰收年了!再三传令叮嘱,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是!”
“还是陛下对三镇免税的仁政起到了作用。”刘文静立刻跳出来拍马屁。
“哦,此话怎讲?”
“三镇免税仁政后,原来南逃的许多百姓陆陆续续回来,另外,从京畿、常州,甚至荆州,都迁移了不少人过来。”刘文静道,“新的政策,凝聚了人心,让百姓看到了朝廷的决心!这一切都是陛下的圣德啊!
卧槽!
刘文静你不拍马屁会死啊!
“而且江宁大学今年正月和二月,有不少学生卒业后,到了宋州,他们本身学习到了更丰富的农业知识,对今年宋州各郡的农业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
李彦这才想起来,江宁大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卒业了。
江宁大学基本上是一年就卒业。
因为学习的知识都不算特别高深,不需要像21世纪那样动不动三四年。
这些学生卒业后,由吏部的官员去统一分配工作。
基本上都是基层的官吏。
例如成绩优异的是县里的主簿,九品官。
成绩平平的则是典史,辅佐县尉掌管司法、治安。
成绩刚好及格的,则是安排进入乡里做村官。
这些村官对地方上的带动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是朝廷直接派下来的。
李彦心里感慨,看来第一批人才已经出来,并进入基层了!
这是好事啊!
只有这样,大夏社会的各个方面,才会动起来。
当然,这第一批人才的数量估计不算多,也就数百人。
是三镇经历了前年的战乱,急于重建,所以优先考虑安排到这里。
“陛下,您看前面,好多人。”刘文静突然指着远处一棵大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