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铁三角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铁三角(1/6)

在当下,和进入泡沫时期后期嘶吼狂暴的日本经济相比较起来,整个共和国的经济就是个缓慢行走的巨人。

甚至因为面临着闯价格关、建材紧缺、三角债开始泛滥,以及国企普遍经营不善,大量企业的产品已经不再符合市场需求的诸多问题,这个巨人的步履愈加蹒跚,宛如深陷泥沼。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共和国的资本市场就是一潭死水,丝毫没有捞钱的机会。

甚至反而因为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时间关口,这成了某些人一夜暴富的良机,创造出了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富豪。

所有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从1981年开始发行的国库券,因为缺少流通性,很不受欢迎。

因为乏人问津,许多地方都以硬性摊派的方式要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认购。

有些企业还利用国库券变相降价,用来推销积压产品。

这样一来,这种东西出现价格扭曲就是必然的了。

急需用钱的人,不惜低价出售,有的能低到五六折。

许多脑子灵活的人,也愿意以低价收购等待到期获利。

于是就由此催生出了地下黑市。

国家制止无效,便在1988年3月,被迫作出《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交易。

沪海、深圳、武汉等七城市率先试点开放,很快就又开放了五十四个城市。

沪海不但由此诞生了注册资金三千五百万元的第一家国内券商——万国证券。

也出现了两个走在巨浪尖上的代表人物——万国证券的第一位总经理管金生,以及后来被资本市场称为“杨百万”的牛散,杨怀定,

当时,全国银行并无联网,所以各地的国库券价格相差很大,这就造成了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

管金生是第一个从国库券流通中嗅出商机的机构券商。

杨怀定是个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从工厂辞职的普通工人。

尽管他们的资金规模、参与市场的身份,和学识存在着天与地一样的差距,不过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从异地买卖国库券上挖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当然,靠这玩意发了财的肯定不止他们两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国潮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