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第九百九十九章 佛钟初成,朱元璋赐名洪福钟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九章 佛钟初成,朱元璋赐名洪福钟(3/6)

坑底,发出一声沉闷的回响。

“好,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冷却过程了。”朱瀚松了一口气,对工匠们说道,“大家轮流值守,确保大钟在冷却期间不受外界干扰。”

工匠们纷纷点头,开始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在深坑周围搭建简易的遮蔽物,以防风雨侵袭;另一部分人则轮流进入坑内检查大钟的状态,确保一切正常。

钟在黑暗中缓缓冷却,金属内部的结构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稳定下来。工匠们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进入坑内,用手轻轻敲击钟体,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判断冷却的进度。

“这声音越来越清脆了。”一位年轻的工匠兴奋地对老李说道,“看来冷却得很顺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钟终于完成了冷却过程。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其从深坑中吊出,放置在宽敞的工坊内。

“成了!”当最后一道检查工序完成后,老李激动地宣布道,“大钟完美无瑕,没有任何裂痕或缺陷!”

随着“大明洪福钟”的铸造成功,整个大明都沉浸在一片欢庆之中。然而,对于朱瀚而言,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尊庞大的钟安全且稳固地悬挂起来,成为了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一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工坊的每一个角落。朱瀚、朱标以及一众工匠聚集在大钟前,商讨着悬挂的具体方案。

“这悬挂结构的设计,必须兼顾美观与实用。”朱瀚环视四周,目光坚定,“我们不仅要让大钟稳固悬挂,还要让它成为京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皇叔所言极是。”朱标点头赞同,接着转向身旁的工部官员,“工部可有现成的方案?”

工部官员上前一步,恭敬地呈上一卷图纸:“殿下,微臣已根据大钟的尺寸与重量,设计出了一套悬挂方案。采用八根斜柱支撑的木架,合力向心,确保受力均匀。”

朱瀚接过图纸,仔细端详,不时与工匠们交流意见。“这八根斜柱的布局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玄机。它们必须精确计算角度与长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支撑效果。”

“确实如此。”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上前,补充道,“而且,最关键的是那根悬挂大钟的铜穿钉。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内部还需嵌入钢芯以增强稳固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