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高颖的西行见闻(一)(1/3)
洛阳人、前宋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进士高颍已经与同乡跟随着商队,来到了萧关。
高颍的同乡张延才也是个读书人,新朝改革后的科举、吏员考试,不管你读的是什么书,几乎都能找到用武之地,但张延才的学问实在太偏门,他对邵雍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书》很是了解,似他这样的人物,就属于相士一类。
所以张延才也懒得去考司天监举办的考试,他给高颍算过命,认为这位好友有大贵之相,但需要时运转来,至于他自己,则是“大利西方”,既然前途在西面,那就走吧。
洪武开国以来,前宋大量的禁军、厢军转为专业的修路队,在与金国开战之前,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关中、河北与中原的官道大力修缮了一番。
工部经过十余年时间,已经制定了一套修路规范,黄土、熟石灰、河砂混合组成的三合土就成为修路的主要材料,得益于煤炭的广泛应用,煤渣也被当作面层原料铺设,以巨大的石骨碌来回碾压夯实。
官道两侧多种植柳树,树木间距也可以计量路程,道旁还有堠子,也就是小土坛,每五里设单堠,十里设双堠。
且十五里设小驿,三十里设大驿,就这么一条一条地向外延伸了出去,并且每六十里设一道班,负责官道的巡查和维护。道班一般与大驿合在一处,且多以驿卒兼任。
从河东、河北等行省边府试推行的“公交车”,也开始在天下各行省普及了起来,得益于朝廷先后攻灭金国、西夏,与漠南往来贸易密切,国朝如今不缺马匹,便连民间出行也变得方便了许多。
高颖与张延才跟随的商队,是洛阳府一支半官办的商队,运送的是河南行省大名鼎鼎的汝窑瓷器,以及一些山东行省售来的药材。
这支商队的目的地是敦煌府,高颖虽然不愿受宗泽举荐而出来做官,但毕竟是前宋进士,家里也有些余钱入股了一些商队、作坊的,所以这一次他与同乡西行,也可以说是小股东跟随押运。
萧关的城楼已经重新修缮了一番,官道被拓宽到了可以并行三辆马车,城关西面的城墙下,有一块河西四府商人联合出资设立的石碑,上刻“萧关内外皆家乡”七个字。
颇有些第一次从河西四府到来的旅人们在石碑前忍不住落泪,高颖看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