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111章 煮酒论英雄!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11章 煮酒论英雄!(1/3)

“先生高见,某不及也!”

来的路上,罗贯中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

毕竟,自己苦心孤诣,绞尽脑汁构思出来的小说,没等动笔,就莫名其妙的被抢了先。

换到别人身上,恐怕连抄刀子拼命的想法都有了。

故而,他打着登门求教的幌子,前来探听虚实,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可如今见到正主,两人一番侃侃而谈,着实让罗贯中刮目相看,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与膜拜。

称得上见解独到,立意深远。

不愧是开国勋贵,做过宰相的人

“呵呵,罗贤弟说哪里话?”

“老夫蹉跎半生,如今远离朝堂,赋闲在家,早已是山野散人,万不能当此谬赞。”

“平日里无事可做,才想起写几部小说流传于世,供人消遣而已,顺带赚点散碎银子,用以开销。”

只聊了一会儿,两人便惺惺相惜。

不经意间,开始称兄道弟,关系逐渐拉近。

主要是罗贯心悦诚服,一劲儿夸个不停,把李善长搞的受宠若惊,只得连连谦逊,表示德不配位。

说起来,人家才是《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总不能厚着脸皮,硬给自己贴金。

不过,罗贯中倒是诚心诚意,对面前这位混过朝堂的大佬级人物,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李善长丝毫不亚于自己的老师。

尤其是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更是远远超过了他本人,属于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三国演义》的确出自罗贯中的手笔,但他留下的,仅仅是个初始版本。

后面明清两朝几百年,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共同努力,如雨后春笋般,搞出的版本数不胜数。

比如说:现存最早的壬午嘉靖本,明万历本,李卓吾本,毛批本等等,多达十几二十种。

每一次重新修订,都在原基础上添枝加叶,丰富润色。

至此,才有了后世广为流传,被世人津津乐道,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

更何况,一些游戏、影视剧、同人小说的不断改编,更是让这本书大放光彩,拥有无与伦比的市场价值。

单论故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